???恩訊輿情公共:9月25日,以“合作共贏,賦能未來――共筑科技期刊發(fā)展生態(tài)圈”為主題的第十六屆中國科技期刊發(fā)展論壇在長春圓滿落下帷幕。會議期間,院士、高校校長、期刊編輯、學術領導等行業(yè)專家為中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(fā)展建言獻策。 9月24日,人民網圍繞本屆論壇主題,對袁亞湘(中國科學院院士,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(tǒng)科學研究院研究員,《中國科學:數學》主編)進行一對一專訪,對中國期刊的現狀及未來發(fā)展進行了分析與展望。 一、營造良好的科技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,支撐期刊高質量發(fā)展 袁亞湘認為,建設一個高質量期刊,不單純是科技期刊的問題,更需要考慮整體的科技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。 “習總書記明確提出,我國科技在視野格局、創(chuàng)新能力、資源配置、體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諸多不適應的地方。我認為重要原因是科技人才的創(chuàng)造活力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,沒有營造出良好的科技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?!?袁亞湘建議,要讓廣大科技人員特別是青年科技人員能夠安心、潛心、舒心做研究,能夠憑借興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以發(fā)現科學規(guī)律、證明科學定理、解決科技問題作為最高宗旨,而不能一概以獲獎和發(fā)表論文的數量、引用率等來衡量、評價科技人員的成績??萍冀鐟龑V大科技人員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科研上,潛心科學研究,攀登科學高峰。 二、穩(wěn)定一批高水平編輯隊伍,打造高質量期刊 袁亞湘指出:“當前,我們編輯隊伍特別是做專職編輯的同志,無論待遇還是地位,明顯還不能匹配其所創(chuàng)造的社會價值。”他認為,現在編輯人員的待遇偏低,不利于建設高水平的編輯隊伍,也制約著期刊高質量的發(fā)展。 針對社會上不重視編輯工作重要性的觀念,袁亞湘認為,學術期刊高質量發(fā)展離不開高水平編輯隊伍,專業(yè)化編輯可以和科學家保持密切、通暢的合作,從而吸引優(yōu)質稿源。 為建設科技期刊的一流編輯隊伍,袁亞湘提出三條建議:一是科技期刊編輯要有一定的專業(yè)素養(yǎng),最好取得與刊物學科方向相關的博士學位;二是要有親和力、有較強與人溝通的能力,科學家往往很忙、有些性格比較奇特,與他們溝通時應有耐心、肯花精力;三是要了解最前沿的學術動態(tài),了解頂級科學家正在從事的研究工作。 三、推動編委會、讀者的國際化,提升期刊影響力 袁亞湘提出:“編委會的國際化不是狹義的理解編委會成員要來自不同的國家,而實際上是要求成員具有國際視野,處理問題能夠站在國際的高度?!?一個期刊要真正成為國際期刊,成為全球科學家矚目的雜志,就要吸引國際化的讀者,這樣才會逐漸提升在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力。 四、堅定信心,咬牙爬坡提高期刊質量 談到中國期刊近年來的發(fā)展,袁亞湘認為,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跟十年前相比,發(fā)生了巨大變化。十年前,大部分中國期刊的國際知名度較低。經過十年的努力,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,無論是指標、影響力還是吸引到外部稿源數量,都能證明進步是肯定的,而且進步的速度是越來越快。 袁亞湘表示,中國科技期刊界一定要保持清醒,中國科技期刊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力,但是和國際一流期刊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。 針對辦科技期刊操之過急的部分現象,袁亞湘提出,雜志不像是出版一本書,雜志具有連續(xù)性和連慣性特點,需要長期的品牌積累,需要漸進培育影響力?!耙粋€好的雜志是一步一步、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,需要我們堅定信心,咬牙爬坡,雖然有困難,但是堅信我們在前進?!? 五、緊盯發(fā)展趨勢,推動期刊數字化電子化 袁亞湘認為,數學期刊與其它領域不同在于,數學家對期刊的評價并不是簡單的以引用數、影響因子等來衡量,而是以同行的科學家能否從中及時了解最前沿的成果,以其發(fā)表的成果對學科發(fā)展的重要性進行評價。 大數據時代,數字化是方向。袁亞湘建議,國家相關部門要重視科技期刊數字化電子化方面的建設,出版界也應做好準備,迎接期刊在技術領域將要發(fā)生的深刻變化。 袁亞湘認為,辦期刊不單純是主編、編委的事情,是整個中國科技界的事情。他說:“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的工作發(fā)表在中國科技期刊,陳景潤證明“1+2”的成果也是發(fā)表在中國。只要我們建立全面發(fā)展的評價考核體系,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,再加上全國科技工作者對中國科技期刊發(fā)展的全力支持,中國期刊一定會迎來更高水平的發(fā)展,得到更多科學家的厚愛。” (責編:袁勃、李婭琦) 恩訊輿情說明:本文源于網絡公開信息,若涉侵權,請致電恩訊輿情立即處理
恩訊名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