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者曾經對筆記本改造散熱樂此不疲,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點經驗。今天我們主要從硅脂的角度,來討論一下改造散熱這個話題。此次實驗,所測試的硅脂類導熱介質有:倍能事達白色硅脂、信越7783納米硅脂、3M導熱墊、固態(tài)硅脂、液態(tài)金屬。
后面我們測試了他們的極限溫度,回歸溫度(也就是到達極限溫度后的空負載最低溫度)。測試結果如下:
筆記本硅脂替換測試成績
對于改造筆記本的散熱有興趣的朋友,請點擊下一頁,看看詳細的過程。
首先,來分析一下筆記本散熱系統(tǒng),我們就會發(fā)現(xiàn)一些問題。一個典型的散熱系統(tǒng),是一個串行的體系。熱量從源頭,通過熱傳遞導出到外界空氣的過程,要經過如下介質:芯片DIE、導熱硅脂、銅吸熱面、焊錫、熱管、焊錫、散熱鱗片。
串行散熱體系
其中,芯片的DIE,就是芯片晶圓的硅制外殼,它可以保護內部精密的晶體管電路不受氧化和磨損,更重要的是,能把內部電路產生的熱量傳導到表面。
從上圖可以看出,熱量從芯片內部產生后,要經過7層介質,才會散發(fā)到周圍的空氣中。類比電路,我們可以看出,這里的熱量傳導,是一個串行的體系。各種介質,導熱的能力,有一個物理常量來衡量,那就是導熱系數(shù),又稱導熱率。下面,我們就對于這些介質進行分析。
熱導率定義為單位截面、長度的材料在單位溫差下和單位時間內直接傳導的熱量。
導熱率ρ=ΔQ*L/S*ΔT*t
ΔQ:傳遞的熱量,L:長度,S:截面積,ΔT:兩端溫差,t:時間。
常見的介質導熱率如下:
常見材料導熱率
這里,筆者把液態(tài)金屬的導熱率也列了出來,因為等下要進行液態(tài)金屬的實驗。順便說一下,芯片DIE硅材料的導熱率可大500以上。
從上表可以看出,我們CPU所用的導熱硅脂,也就“傳統(tǒng)導熱膏”的導熱率,是最大的瓶頸。但是,為什么我們還要用導熱硅脂呢?
因為不同介質之間,往往接觸是不完好的,縫隙中混入了空氣,空氣的導熱率更低。這樣會造成很大的接觸熱阻(熱阻是導熱率的倒數(shù))。所以我們必須在芯片表面涂上導熱硅脂。
導熱硅脂必須存在,但是,這不可避免的,會造成了散熱體系中的瓶頸。瓶頸的存在,導致了它的前端介質不斷的堆積熱量,也就導致了芯片的溫度持續(xù)升高。
玩DIY的朋友,應該對于白色的導熱硅脂很熟悉。我們通常所說的導熱硅脂,應該被稱為硅膏,成分為硅油+填料。
硅油,又稱二甲基硅油,無味無毒,具有生理惰性、良好的化學穩(wěn)定性、電緣性和耐候性,粘度范圍廣,凝固點低,閃點高,疏水性能好,并具有很高的抗剪能力,可在50~180oC溫度內長期使用,廣泛用做絕緣、潤滑、防震、防塵油、介電液和熱載體,有及用作消泡、脫膜、油漆和日用化妝品的添加劑等。
填料為磨得很細的粉末,成份為ZnO/Al2O3/氮化硼/碳化硅/鋁粉等。硅油保證了一定的流動性,而填料填充了CPU和散熱器之間的微小空隙。
普通硅脂
這樣的導熱硅脂,價格便宜,穩(wěn)定性好,廣泛用于我們的筆記本電腦里。這樣的硅脂,筆者把他稱為液態(tài)硅脂,因為它是呈流體狀的。
液態(tài)硅脂,還有一些添加銀粉和其他添加劑制程的高端硅脂,例如信越7783,就含有納米級的銀粉,導熱率從普通硅脂的0.5-2w/mk提升到了7w/mk,實際導熱效果從后面的測試來看,確實很明顯。
高溫的筆記本里,經常會發(fā)現(xiàn),顯卡芯片上方有一塊比較厚的固態(tài)硅脂,這不同于之前的液態(tài)硅脂,它的導熱能力更差。
它唯一的存在理由,就是能夠降低成本,因為它能夠讓一根熱管照顧兩個芯片。另外,不易壓碎芯片的緩沖特性,很適應筆記本電腦的批量生產組裝。因此,單熱管的雙核+獨顯筆記本,往往都有固態(tài)硅脂這樣不利于我們散熱的東西存在。
固態(tài)硅脂
固態(tài)硅脂的導熱率和普通的液態(tài)硅脂差不多,但是由于厚度往往在毫米級別,遠遠大于接觸面之間的縫隙,所以熱阻比液態(tài)硅脂要大10倍以上,導熱效果就可想而知了,在后面的測試中,也驗證了這一點。
固態(tài)硅脂類導熱介質,筆者還找到了3M導熱墊,常常用于給顯存貼金魚片用。如果用于CPU導熱,效果怎么樣,筆者也很感興趣。所以后面也附加了3M導熱墊的測試。
為了填充芯片和銅接觸面的縫隙,除了使用廉價的液態(tài)硅脂,或者固態(tài)硅脂外,DIY發(fā)燒友們,早就開始使用液態(tài)金屬了。
設想一下,以上縫隙,如果用焊錫焊死,是否導熱率的瓶頸就不存在了呢,但是焊錫的熔點在200-300℃,用來導熱工藝上很難實現(xiàn)?;蛘?,用一種導熱率高于焊錫,熔點大大低于焊錫的金屬來填充。汞的流體性太強,并且有毒,所以不能用于導熱。于是液態(tài)金屬就誕生了。
酷冷博液態(tài)金屬
作為導熱用途的液態(tài)金屬,這里特指酷冷博的液態(tài)金屬導熱墊這款產品。液態(tài)金屬導熱墊,具有良好的浸潤性,能夠與現(xiàn)在市面上所有材質的散熱器配合使用,如鋁、銅散熱器。官方稱僅含有金屬,無任何有害的化學添加劑。其熔點為59℃,沸點高于1350℃,不溶于水和有機溶劑,不易燃。
酷冷搏液態(tài)金屬導熱墊是銦、鉍和銅三種金屬的合金,其中鉍的作用主要是降低熔點,銦的作用主要是讓合金具有較強的延展性(能壓成薄薄的金屬片),另外也可以降低合金的熔點,而銅的作用主要是加強合金的導熱能力。
銦(Indium)金屬顯銀白,光澤亮麗,熔點低(156.6℃),沸點高(2080℃),傳導性好,延展性好,可塑性強,可壓成極薄的金屬片。合金中每加1%銦,可降低熔點1.45℃,是制造低熔點合金的良兵利器。
鉍(Bismuthum)的熔點低(271℃),很早就被用來制作易熔合金(熔點在45-100℃),含鉍的易熔合金被廣泛應用于防火、防電設備以及一些蒸汽鍋爐的安全塞上,一旦發(fā)生火災時,一些水管的活塞會“自動”熔化,噴出水來。
但是鉍的導熱性比較差,在金屬中排倒數(shù)第二(僅強于汞),因此酷冷搏液態(tài)金屬導熱墊中加入了導熱能力出眾的銅(Copper),以強化導熱墊的傳熱能力。
下面,筆者就對液態(tài)金屬的低熔點,進行一下實驗,順便看看它和銅的浸潤性如何。
熱風槍輸出80攝氏度的熱風
液態(tài)金屬這個溫度下,馬上就熔化了。
液態(tài)金屬熔化了
在液態(tài)金屬熔化后,筆者用鑷子撥它,發(fā)現(xiàn)此時的液態(tài)金屬,因為銅的保溫關系,仍然呈現(xiàn)液態(tài),但是很稠,幾乎不具有流動性,說明了它用于散熱時是很安全的。
背面狀況
摳下這片液態(tài)金屬,可以發(fā)現(xiàn)它的背面,完全融化后已經滲入了銅片表面的縫隙中,紋理清晰可見,說明了它對銅的浸潤性是很好的。接觸面之間的縫隙,再也不用擔心了。
下面,筆者對各種硅脂(包括液態(tài)金屬、固態(tài)硅脂),在筆記本上進行替換測試。首先進行倍能事達白色硅脂的測試。
測試硅脂
測試用的筆記本是筆者的SONY SZ26,它的CPU散熱器,很方便拆裝,CPU和銅吸熱面,是直接接觸的,可以很好的體現(xiàn)硅脂的性能。另外,T2500的CPU,也是個發(fā)熱大戶,可以拉開測試數(shù)據(jù)的差距。
SONY SZ系列的散熱器非常好拆裝
測試軟件,筆者選用了現(xiàn)今普及率非常廣的魯大師,溫度曲線可以非常清楚的表現(xiàn)溫度的變化。因為剛開機時,散熱器本身就很冷,所以CPU溫度普遍偏低,所以待機溫度,筆者選擇在極限溫度測試后,以回歸溫度為準。
最后以極限溫度、回歸溫度,為兩個測試數(shù)據(jù),來對比各類硅脂在筆記本電腦里表現(xiàn)出來的性能。
液態(tài)硅脂,這里測試兩種:倍能事達白色硅脂和信越7783含銀硅脂。
卸下散熱器,用衛(wèi)生紙清理干凈銅吸熱面和芯片表面。再涂上硅脂,上緊螺絲,并且統(tǒng)一把后蓋安裝回去。
涂好硅脂
之后,開機允許魯大師的“溫度測試”項目。在15分鐘后,截圖,保存數(shù)據(jù)。白色硅脂的溫度曲線如下:
最高88度
關閉測試窗口,不運行任何程序,等待筆記本自然降溫。15分鐘后,取得回歸溫度:
最低48度
這個成績,就是筆記本原廠的水平,最低溫度為48度,完全符合所謂的出廠要求,但是最高溫度88度,雖然不會損壞CPU,但高溫會加劇芯片的老化,讓人很不滿意。
再替換上信越7783,注意涂勻了。
測試成績如下:
最高溫度79度
最低溫度45度
不愧是信越7783,作為中端含銀硅脂,可以讓最高溫度下降9度,最低溫度也下降了3度,它的性能具有指導意義。
下面我們來測試一下固態(tài)硅脂和3M的導熱墊的導熱性能。在HP的老筆記本里,筆者取得了一片固態(tài)硅脂作為測試用品。3M的導熱墊筆者是從淘寶上10元購得。
固態(tài)硅脂
由于固態(tài)硅脂具有很強的彈性,所以不必擔心接觸不良的問題。安裝比較簡單,測試數(shù)據(jù)如下:
最高溫度100度,CPU自動降頻了
最低溫度52度
固態(tài)硅脂的導熱性能不出筆者所料,在CPU滿負載的情況下,溫度直奔100度,要不是CPU自動降頻,這個上限還不知道是多少。最低溫度52度,可以看出,在CPU空負載的情況下,還是具有導熱作用的。這樣的東西,不知道用在多少臺筆記本上,給顯卡芯片導熱,真是悲劇。下面是3M的導熱墊:
3M的導熱墊的性能,大大出乎筆者的預料,看樣子這類產品,只能給顯存、北橋等發(fā)熱不大的芯片來導熱了。測試數(shù)據(jù)如下:
最高溫度100度
最低60度
這樣糟糕的成績,我只能以“比空氣導熱要好”來形容了。看來只要是固態(tài)硅脂,不管什么貨,都不要委以重任,給顯存貼貼還差不多!
終于到了最壓軸的最終環(huán)節(jié)了,最貴的液態(tài)金屬登場了。這次實驗用的液態(tài)金屬,是筆者用130元,從淘寶上購得。
剪一片液態(tài)金屬壓住CPU
由于CPU核心面積比一整張液態(tài)金屬小多了,所以本著節(jié)約的精神,按照CPU核心的面積,剪一小片就足夠了。測試數(shù)據(jù)如下:
最高溫度71度
最低溫度45度
測試的成績,實在是太好了。筆者實在好奇,此時的液態(tài)金屬是一個什么狀況,于是把散熱器又拆開了。讓大家也滿足一下眼癮。
液態(tài)金屬
看起來,液態(tài)金屬在使用中,已經完全熔化了,接觸面之間的微小空隙已經完全被填充了。70W/mk的導熱率,可以最大化的發(fā)揮出來了。
按照筆者的經驗,筆記本的原廠散熱,幾乎都是有改進余地的。下面給出本次測試的成績:
做完這些工作后,筆者不禁高呼:改造散熱,從硅脂做起!
用液態(tài)金屬替換硅脂,毫無疑問已經達到了完美的效果,但是也是最貴的方案。液態(tài)硅脂里,含銀的信越7783,也不錯,18塊錢,性價比高。
如果你的CPU和顯卡芯片上有固態(tài)硅脂,那你就得小心了。對于這樣的機器,改造散熱勢在必行,下一期節(jié)目里,筆者會以實際案例,來教大家更進一步的改造散熱的方法。
留言反饋